组织部的陈大姐
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初心是起点时心怀的承诺与信仰,是困境时履行的责任与担当。进入新时代,只有继续讲好“初心”故事,才能真正让“初心”的种子在新时代的春天里生根发芽!
初心是种子,更是一份坚守。今天,讲述的是一名在档案室工作的“老组工干部”,她凭借着自己的那份初心,坚守在档案工作27年,让在别人看来是“苦差事”的工作变得有滋有味。
区委组织部有位陈大姐,她可是我们的“活档案”。因为她在组织部已经工作了33年,管理干部档案也已经管了27年。陈大姐名叫陈玉荣,陈大姐的日常,就是每天与档案室里2000多份档案为伴,收集、审核、扫描、归档……这就是陈大姐每天所做的事情。白纸黑字上记载着干部的成长经历,也印刻着陈大姐的成长轨迹。
很多人觉得档案工作是个“苦差事”,一不留神就容易犯错、得罪人,可陈大姐却把这件枯燥的事做得有滋有味。因为陈大姐始终这样认为,把好“档案关”,既是对个人负责,也是对他人负责,更是对组织负责!
在一次单位整建制划转、移交干部档案时,陈大姐发现一名干部的档案中出现了三个出生日期,1940年、1941年和1942年。根据干部原单位提供的材料,这名干部是1942年出生的。然而在第二年,该名干部填写的履历表中,又出现了1943年的出生日期。陈大姐找遍档案中200多页记录,也没有看到一项依据。于是,她找来该单位人事部门的负责人,说明原由后请其回去查证。
过了几天,该单位的同志却回复,“没问题,这就是他的确切出生年龄。”是宁愿得罪人也得查清楚,还是睁只眼闭只眼算了?面对这样的选择,陈大姐没有犹豫,无论职务高低,档案记录的都应该是真实的情况。于是,陈大姐将问题如实反映给部领导。部领导当即决定,到该同志的出生地派出所查找原始户籍底卡。最终,在户籍民警的配合下,将这名干部的出生日期认定为1940年12月,并于2000年12月为该名干部办理了退休手续。
有人觉得陈大姐“较真儿”,但陈大姐却认为,正是档案上的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修改与更正,折射出了组工干部在选人用人上的公平与公正。
一些人眼中,在档案室工作,每天面对的都是不会说话的卷宗,非常寂寞。但对于陈大姐来说,每份档案都像一个鲜活的生命,如果你能读懂它们,就可以让它们开口“说话”,甚至能帮你结交到很多朋友。
在陈大姐的抽屉里,有张珍贵的老照片,一对年轻夫妇的结婚原版照。翻看背面,一行楷体字苍劲有力:赠给小陈同志,友谊长存。照片中风华正茂的年轻人,现在早已白发苍苍。陈大姐与这两名素不相识的主人公,就结缘于一份年代已久的档案。
一天,办公室来了一位不速之客。她70岁上下,进来就说:“今天我来,就是要为老伴讨个公道的!”从交谈中得知,大妈的爱人是名离休干部,从部队转业后因为工资待遇问题,心里一直结着疙瘩,认为有人“整”自己,光给涨级不涨钱。老人前年突发急病,瘫痪在床上。这时,他再也忍不住20多年的委屈,对老伴说下了重话“这件事弄不明白,我死不瞑目。”
送走大妈后,陈大姐调出几十年间的相关政策文件,拿着她爱人的档案,对照政策逐条分析。在老人的档案中发现,老人转业前在部队是行政17级,1978年转业到地方工作,1982年10月在地方调整为行政16级。按照文件规定,1953年12月31日以前入伍的干部,均以转业离队时军队级别工资标准为准,其高于地方干部同级工资标准的部分,以后随着本人工资增长逐步抵消。造成老人工资级别上升,但工资额没有发生变化。弄清后,陈大姐立即给大妈打电话,详细解释了当时的政策规定。本以为事情已经告一段落,没想到三天后,大妈又来到了档案室,给陈大姐送来了那张结婚照。
时间转眼就过去了,今年已经是陈大姐在档案室工作的第27个年头了。27年,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,但对一个人来讲,27年的青春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。这期间也有人问过陈大姐,为什么要在这个岗位上工作这么多年?“说实话,开始我也没想到能干这么久,也许,答案就在档案工作的点滴间,它需要有人耐得住寂寞、甘于平凡,我愿意做这样的组工干部!”多么简单质朴的回答,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,也许,这就是一名老组工的初心与坚守。
作者:沈健
单位:房山区委组织部
责任编辑:张佳文
更多精彩内容,点击阅读
来稿邮箱:
zuzhibuqianlong@sina.com